2025年4月11日-13日,全国乳腺癌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,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,共同探讨乳腺癌前沿进展。会上,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》(《CSCO BC指南》)再迎更新,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(ADC)以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及理想的可及性改写抗HER2治疗格局。因此,“肿瘤瞭望”特别采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,陈述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排兵布阵,剖析抗HER2 ADC的关键地位,从理论到实践展望未来抗HER2治疗发展及乳腺癌的治愈之路。
编者按:2025年4月11日-13日,全国乳腺癌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,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,共同探讨乳腺癌前沿进展。会上,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》(《CSCO BC指南》)再迎更新,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(ADC)以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及理想的可及性改写抗HER2治疗格局。因此,“肿瘤瞭望”特别采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,陈述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排兵布阵,剖析抗HER2 ADC的关键地位,从理论到实践展望未来抗HER2治疗发展及乳腺癌的治愈之路。
01
肿瘤瞭望:《CSCO BC指南》再迎更新,抗HER2治疗范围已从HER2阳性乳腺癌延伸到HER2-low领域,请您谈谈在晚期乳腺癌中我国当前的抗HER2治疗格局是怎样的?抗HER2 ADC占据怎样的地位?
王树森教授: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,对于乳腺癌药物治疗的发展而言,抗HER2治疗发展最快、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、也是临床格局变化最多的一个领域。在中国,随着HER2治疗理念的变化、新型抗HER2治疗药物的出现,其治疗格局变化非常大,也体现在了《CSCO BC指南2025》[1]的更新中。
既往国内外指南中抗HER2治疗往往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人群,即免疫组化(IHC)3+或IHC2+/ISH+患者,才能体现抗HER治疗价值。随着以德曲妥珠单抗(T-DXd)为代表的新型ADC药物出现,传统的抗HER2治疗理念已被突破,抗HER2治疗已从HER2阳性延伸到了HER2低表达领域。在药物发展方面,大分子单抗类药物、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(TKI)、新型ADC等新药物、新方案的出现为整体治疗格局带来非常大的变化。
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中,我们会对患者予以分层治疗。对于晚期曲妥珠单抗(H)治疗敏感人群,包括既往未经抗HER2治疗或在早期阶段经抗HER2治疗取得较长无疾病生存期(DFS)的患者,《CSCO BC指南2025》Ⅰ级推荐曲帕双靶方案或曲妥珠单抗联合吡咯替尼的大小双靶方案。在此方面,抗HER2 ADC药物也正在发起挑战。
对于H耐药人群,新型ADC带来了优越的疗效呈现。DESTINY-Breast03研究[2,3]对于H耐药患者患者进行了T-DXd与恩美曲妥珠单抗(T-DM1)的对比,结果显示T-DXd较T-DM1大幅提升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PFS),为28.8个月vs 6.8个月(HR 0.33,95%CI 0.26-.043,nominal P<0.0001)(图1),并显著延长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mOS 52.6个月和42.7个月;HR=0.73,95%CI 0.56-0.94)。
图1.DESTINY-Breast03研究PFS
基于DESTINY-Breast03研究,T-DXd理所应当地获得了《CSCO BC指南2025》对于H治疗失败后的最高级别推荐,即Ⅰ级推荐(1A)。又因DESTINY-Breast03研究纳入了部分TKI经治患者,结合国内临床诊疗经验的积累,《CSCO BC指南2025》对于TKI治疗失败人群也Ⅰ级推荐了T-DXd(1A)(图2)。新药的发展在指南中得以呈现,推动了治疗格局的变化,使抗HER2 ADC在二线应用的地位愈加稳固,在临床实践的应用愈加广泛。
图2.《CSCO BC指南2025》对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推荐意见
总而言之,在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,要对上述药物进行合理布局、规范应用、个性化治疗,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治疗效果,延长患者生存时间。伴随着抗HER2治疗药物的增多,如何合理、规范地在不同场景下实施治疗,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倍加关注的。
02
肿瘤瞭望:新型抗HER2 ADC为晚期乳腺癌带来了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的改善,在此背景下,您认为我们距离晚期乳腺癌走向治愈还有多远?临床实践中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好疗效改善?
王树森教授:作为乳腺专科医生来说,我们确实能够治愈绝大部分的早期乳腺癌患者。但是,目前绝大部分晚期乳腺癌仍是不能治愈的,以至于在制定指南或共识的时候,我们会直接将晚期乳腺癌定位为Incurable disease,即不可治愈的疾病。美国医生特鲁多(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)墓志铭上写着“To cure sometimes,to relieve often,to comfort always”,即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,将之应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非常恰当。
随着近年来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的出现,“不可治愈”的理念也在悄然变化。DESTINY-Breast03研究[3]中的完全缓解(CR)率居然达到了21%,说明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过T-DXd治疗可以实现肿瘤的影像完全缓解。如果能够较长时间维持完全缓解状态,患者就有一定的治愈机会。如今,学界已经提出了“要为乳腺癌治愈而战”的口号。我想,基于当前治疗药物的发展现状,我们距离治愈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,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,去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监测手段,采取综合治疗策略。总之,无论是临床试验还是我个人的工作实践中,确实有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过药物治疗获得了治愈,如何继续提升治愈的概率,需要我们在新药研发等方面继续深入探索。
03
肿瘤瞭望:基于抗HER2治疗的飞速发展,此次会上还对《靶向HER2乳腺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》予以解读,T-DXd的出现对该共识的制定产生了哪些影响?在临床实践中应如何做好《共识》的落地工作?
王树森教授:《靶向HER2乳腺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》将会明确HER2阳性、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的诊疗规范,将对临床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在推动指南、共识落地进入临床实践方面,需要我们共同努力。随着医学的发展,新的抗HER2治疗理念需要大家去理解、熟悉、掌握,并应用于临床实践,这将涉及到从病理诊断到临床诊疗等各个环节。在病理角度,我们在进行HER2检测时,需要准确诊断患者的HER2状态是HER2阳性、HER2低表达还是其他状况。在治疗角度,我们要在实践中根据指南或共识对不同HER2状态患者予以规范化治疗。
将指南、共识落地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,更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。比如医保对治疗药物可及性、可支付性的提升;医药研发方面对临床未满足需求的探索、对优势人群的筛选;如何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,在新的治疗药物出现后,我们要熟悉其不良反应谱,预判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,并做好及时预防和管理,这样才能让好的治疗方案得以在临床实践中平稳实施。
我认为,一部指南或共识问世后,我们要在理论层面学习它,在实践层面应用它,在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进它,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。
04
肿瘤瞭望:展望未来,对于抗HER2 ADC在中国的未来发展,您最期待哪些方向?
王树森教授:在晚期乳腺癌的抗HER2 ADC治疗方面,已经从后线治疗走到了二线应用,并在向一线进发,令人期待。在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(ASCO)中可能会发布更多DESTINY-Breast系列研究,进一步展现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等领域的更多可能,令大家对T-DXd在一线领域的临床研究表现翘首以待。
我们也期待新型的治疗药物进一步提升临床应用的性价比,通过患者的临床特点、生物标志物特点遴选优势获益人群,也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。此外,一个药物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、能否开发出新的组合都是临床研究的探索方向。
总而言之,在抗HER2治疗方面,过去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好的临床研究结果呈现,为患者提供更多帮助。
▌参考文献:
[1]江泽飞.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乳腺癌诊疗指南(2025版)更新解读.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.2025.04.
[2]Hurvitz SA,Hegg R,Chung WP,et al.Trastuzumab deruxtecan versus trastuzumab emtansine in patients with HER2-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:updated results from DESTINY-Breast03,a randomised,open-label,phase 3 trial[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.2023 Feb 18;401(10376):556.doi:10.1016/S0140-6736(22)00045-9.].Lancet.2023;401(10371):105-117.doi:10.1016/S0140-6736(22)02420-5
[3]Erika P.Hamilton,Sara A.Hurvitz,Seock-Ah Im,et al.Trastuzumab deruxtecan(T-DXd)vs trastuzumab emtansine(T-DM1)in patients(pts)with HER2+metastatic breast cancer(mBC):Updated survival results of DESTINY-Breast03.ASCO 2024.Abstract#1025.
王树森教授
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
香港大学临床肿瘤学系荣誉教授
教授、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
中国临床肿瘤协会(CSCO)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
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
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
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现在主要从事乳腺癌内科的精准治疗、化疗、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。
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1项、面上项目1项,省科技厅项目3项,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1项。
主编教材《临床肿瘤学(clinical oncology)》,参编教材或专著多部。
作为主要执笔人或参与者制定了多项国家级的乳腺癌诊疗相关指南。
在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,其中近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于JAMA、JCO、STTT、CANCER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。
作为主要研究者牵头发起多中心临床研究20余项,其中包括I期临床试验6项目,Ⅱ、Ⅲ期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14项。